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> 新闻头条  >> 查看详情

纵横杂志丨“走出去”:从田间地头到世界地标的“肥女”雕塑

来源: 西非在线  日期:2024-07-13 15:50:37  点击:291 
分享:

许鸿飞龙年新作《龙凤呈祥》在西班牙萨拉曼卡马约尔广场展出。到目前为止,他已经连续六年在那里展出作品了

 

 

 

 

2024年的春节,我是在西班牙度过的,这已经是我第六年在那里办展览了。每年我都以新春生肖作为主题,创作新的作品并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展出:今年是龙年,所以我做的是《龙凤呈祥》,兔年做的是《玉兔送福》,牛年做的是《逗牛》。这些作品给当地带来了新春的喜庆气氛,受到了极大欢迎。当地人看到我的作品出现在马约尔广场的时候,就知道中国的春节到了。我创作的“肥女”系列雕塑作品,以展现中国普通民众生活、讲述当下中国幸福故事为主题,自2013年起已在56场个人雕塑展上展出,遍及20多个国家、30多座城市。

 

 

 

1

没有黄永玉就没有“肥女”

 

 

起初,我对自己的创作方向感到迷茫。1998年,我以一位广州荔湾西关的女士为原型,创作了静态雕塑作品《秋》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这件作品被黄永玉先生看到,他说想买下来,我以为他在开玩笑。结果第二年黄永玉再次提起,我才知道他确实很喜欢那件作品,于是就送给了他。黄永玉则回赠了一幅他的白描荷花图《风》。自此,我们成为非常投缘的忘年交。

许鸿飞(右)与黄永玉(左)在一起

 

 

现在我开在广州的工作室叫“石磨坊”,匾额上这三个字就是出自黄永玉的手笔,他还为我题写了一方匾额“磨不尽万古风流”,表达对我的工作室的钟爱。自从相识,黄永玉每到广州一定会来石磨坊和我交流切磋。他曾这样说:“在北方,想起南方。在万荷堂,想起石磨坊。在北方,我跟老头子怀念往日;在南方,我跟石磨坊的年轻人雕塑未来。”谈到我和石磨坊时,他说:“诗,有些遗憾和伤感,我们没有!”

 

 

黄永玉告诫我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创作风格,他说:“有些艺术家,一百个人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样的,你不要学那些人,你要跳出学院套套,越快越好。”《秋》之后,我又创作了一座“肥女”雕塑给他看,他认真端详了之后,很高兴地说:“你就做‘肥女’吧,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。女人是男人心中的太阳,你的雕塑就是你的胖太阳。”

黄永玉写给许鸿飞的题字:“一须顶嘴,两手和泥”

 

 

黄永玉的这一番话让我决心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。在此后的20多年里,我用一个丰腴轻盈自信乐观的“肥女”形象,创作了《吻》《童趣》《飞歌》《肥年肥舞》《岭南之春》等系列作品,并且造型更加夸张、有趣,也融入了更多生活化题材。在经常以“白幼瘦”为美的当代社会,我希望借此打破人们对“肥女”的刻板印象,展现出独特的美,让“肥女”这个自信欢乐的形象成为我个人的艺术标签。事实证明,“肥女”已经成为目前我最受欢迎的作品系列。

 

 

可以说,没有黄永玉,就没有“肥女”。“一须顶嘴,两手和泥”,这是黄永玉给我的题字。前四个字说的是我的个人特质,后四个字又举重若轻地点出了我毕生的创作方向,短短八个字或许蕴含了他对我寄予的厚望。

 

 

2

让艺术从遥不可及变成“零距离”

 

 

2009年,我第一次带着“肥女”雕塑来到广东连南瑶寨。20世纪80年代,我曾在这里写生并完成了自己的毕业作品,这里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,也成为我创作的起点。所以我特地把“肥女”系列作品首次亮相的地点选在了这个古寨。

在连南瑶寨展出的作品与自然浑然一体

 

 

20多件大型雕塑,用4辆板车千里迢迢地拉到这里,散落在田间。我发现,雕塑与土地、大山、田野天然地融为一体,正如有人评价说,“雕塑好像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”。当身着民族服装、头扎红布的瑶族汉子像抬新娘一样抬着“肥女”登上古寨石阶,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像过年般地围拢过来时,那种古老的仪式感,那种灵动的现代雕塑与古朴的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视觉反差感,深深冲击着我的心。这次展览,让许多可能一辈子没有触摸过雕塑的村民触摸到了艺术,这是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。我发现,原来展览不一定非要在美术馆、博物馆室内空间这些“高高在上”的地方,也可以在田间地头或室外,由此,我萌生了让雕塑与公共空间紧密结合的想法。

2009年11月,许鸿飞的“肥女”雕塑来到连南瑶寨,村民们帮着抬雕塑

 

 

2013年3月28日,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“平民史诗——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”。我想将普通人的生活作为“史诗”来呈现,也想让雕塑艺术走进百姓生活,于是在策展时同美术馆商量,除了室内展厅以外,能不能在草地、走廊等室外空间也同时展出我的雕塑作品。中国美术馆一开始并不同意,因为那里毕竟是国家级的艺术殿堂,而且此前也没有这个先例。我请他们看看我的作品,美术馆感到它们的确跟以往展品不一样,经过慎重考虑并经开会讨论后,美术馆通过了我的方案。

 

 

 

这是第一次有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的室内外空间同时举办雕塑展。过去大家看到的雕塑,要么是严肃的,要么是抽象的,但我的雕塑非常轻松幽默,很容易给人带来快乐。并且,我的作品完全不需要用围栏或保护罩围住,怎样互动都可以,所以很受欢迎,气氛很好,不少来看展的观众都在拍照,最后甚至连很多工作人员都来到室外和雕塑合影。我还请来全国76位评论家开了两场研讨会,毛时安等许多文艺界的著名评论家都出席了,这在中国美术馆以往展览中几乎也是史无前例的。会上,我的作品获得了一众学术界专家的肯定,进一步坚定了我创作的信心。

 

 

3

“打卡”世界地标

 

 

中国美术馆这次展览大大鼓舞了我,也让我萌生了办世界巡展、把作品带去世界各地标志性空间的想法。我想,像罗丹、达利等很多西方艺术家的名字,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,但如果要让西方人说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名字,很多人是说不出来的。所以我决心让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,让西方世界看到中国的雕塑艺术。

许鸿飞作品在悉尼展出

 

 

我对澳大利亚比较熟悉,因此选择的第一站就是悉尼。我的想法是,既然要“走出去”,就一定要走进西方主流视野、主流媒体,让展出效果最大化,那么在选择展览空间时就一定要选有气氛、人流量大的场地。一想到澳大利亚,自然就能联想到悉尼歌剧院。我于是去找歌剧院负责人,说想在歌剧院旁边的广场上做一场展览。我把展品资料留给了他们,半个月后就接到通知,说我可以办展。一场户外雕塑展需要极其繁杂精密的筹备工作,接下来我把展览开幕的时间、背景板的设计、邀请的媒体等各种细节一一定好。其间,有一个非常有趣的“花絮”:当“肥女”在澳大利亚海关过检时,曾经因为木箱发霉而遭到查扣。然而,当工作人员打开木箱看到“肥女”之后都会心地笑了,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,最终作品得以顺利过检。

 

 

 

 

2013年6月18日开幕当天,凌晨5点多我们还在布展。我清晰地记得,那天清晨下了一场大雨,雨后的悉尼视野清晰,空气格外清爽。早上布展时,已经有很多路人注意到了我的作品,许多记者还拍了照片、在早报登出消息说即将举办一个雕塑展,作品影响很大。媒体的预热使很多人都来拍照互动,现场气氛非常好。

 

 

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注意到了这场展览,主动邀请我再到墨尔本去办一次,并且说那里更有艺术气息。我问墨尔本有没有比较大的广场,他们说有联邦广场。我去实地考察,看到广场旁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,正在展出莫奈作品,门口有一块很大的屏幕,正在播放莫奈花园相关内容;另一边还有一座古老的火车站,游人非常多。我觉得那里很合适,便同意去办展。原本广场上一排彩旗上面印着的全是莫奈的作品,莫奈展撤掉之后换上了我作品的彩旗,场面热闹宏大。

与雕塑进行互动的孩子们

 

 

 

欧洲我选的第一站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代利亚市。记得我们是夜晚到的,市长一直在等我,他和家人还在广场上同我一起布展到凌晨4点钟,一家人都很兴奋。第二天,在市政厅举办的开幕式非常隆重热闹,好多官员都出席了。而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展出时,参观者争相与我合影,热情地说:“你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欢乐。”意大利前总统钱皮更是发来贺信称:“许鸿飞的艺术之旅是一次成功的‘雕塑外交’。”当地媒体盛赞我是“当代中国的马可·波罗”。

 

 

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,2014年1月9日,我把“肥女”的展览办在了法国卢浮宫。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进卢浮宫,寻找了整整一个上午,才勉强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几幅中国国画。当时,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。而这一次在卢浮宫办展,法国前总理拉法兰、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米歇尔·金等都特地前来观展,更有30多家欧洲媒体采访报道。目睹这一盛况,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。

 

 

在英国伦敦,我选择了更有标志性的塔桥广场,那里每天的游客有6万—10万人。开幕式热闹非凡,结束后,一位嘉宾还舍不得走,很开心地一直跟雕塑拍照。展览后,英国特伦特马术中心收藏了我一座大型雕塑,就摆放在马术中心门口,还专门举办了酒会并做了马术表演来庆祝。

 

 

如今,“肥女”的足迹已经遍及悉尼歌剧院广场、法国卢浮宫、佛罗伦萨美第奇宫、伦敦市政广场、土耳其博斯普鲁斯广场、柏林大教堂广场、洛杉矶市立大公园等世界知名地标。

 

 

4

快乐幸福是世界的通用“语言”

 

 

“肥女”不论去到哪个地方,都会被不同肤色、不同年龄、不同信仰的人欢乐地簇拥着拍照、嬉戏。我想,之所以能这样,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让雕塑走出了空间的限制,拉近了艺术和人的距离。过去有些雕塑展冷冰冰、高高在上,将作品找好角度、精心打光后放置在美术馆室内,和观众很有距离感。我改变了这种传统展览方式,让雕塑直接走进民众、走进广场、走进人群最多的地方。并且我的雕塑比较接地气、比较生活化,谁看了都想走近触摸或跟它拍照。每次展览我也都会去现场,为观众画像、和观众合影,直观地感受观众对于作品的反馈。

2016年,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在秘鲁库斯科举行,图为作品《贝茜》在库斯科街头

 

 

我记得有件雕塑作品《阳光下》,是一位漫步于阳光下遛狗的“肥女”形象。游人特别喜欢这件作品,纷纷去触摸合照,后来雕塑的部分地方已被摸得锃亮。在巴黎办展时的一个瞬间也让我非常感动。当时,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看我的展览,小女孩失明了,只能用手去触摸我的雕塑。尽管看不见,但当她感受到雕塑的质地之后,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。那一刻深深地触动了我。

 

 

很多人看到一件作品时会去分析这件作品的意义是什么、中心思想是什么,我总觉得想得太多就失去了美和愉悦。我有一件作品叫《童趣》,塑造的是一个小女孩从妈妈头上跳跃过去的欢乐瞬间。这件雕塑曾经在广州一个码头展出,每天都有市民、游客来这里“打卡”。一段时间后,作品被撤换了,有一个小女孩一天路过这里发现雕塑不见了,伤心地大哭说:“‘妈妈’不见了。”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女孩妈妈拍的这段小视频,很有感触。小女孩每天路过这里都和这件作品互动,已经产生了感情。孩子的感受是很直接的,喜欢就是喜欢,不喜欢就是不喜欢,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功利性。

不同国家的市民与雕塑《童趣》互动

 

 

我的世界巡展经常会大量更换补充新的作品,只有《吻》这个作品走遍了29个国家和地区,因为它代表着全世界民众都能感受到的爱和幸福。这件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将他的爱人高高托起,两人深深地吻着对方。有媒体评论说,由于被托起的爱人是健康快乐的“肥女”,“也让这份爱显得特别有分量,爱的重量与爱的深度得到了完美的融合”。

 

 

2018年,新华社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与瞭望智库为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颁奖时,《吻》被做成了奖杯。这件作品展出后,其动作被世界各国的情侣竞相模仿,在现场互动拍照。

 

2015年,在德国柏林展出作品《吻》时,市民模仿雕塑“打卡”合影

 

 

关于它还有一个故事。一次展出时,有一对青年男女拥抱在一起拍照,拍照时两人还不认识,但由此两人相识相知相爱。2023年他们结婚了,女孩的父亲通过网络联系到我们,问我们能不能把当时拍摄的原版照片发给他。作品能够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参与到这样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当中,我也很高兴,直到现在我们还跟这家人在网上保持着联络。在意大利托斯卡纳,一对新婚夫妇在展览现场举行了婚礼,在《吻》旁边跳舞、拍照。后来他们生了小孩,还把照片发给了我。2024年春节,西班牙马德里收藏了这件作品。作为当地收藏的第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,《吻》被摆放在中央公园进行永久展示。

 

 

5

从“走出去”到“留下来”

 

 

多年的实践证明,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,推动文艺精品“走出去”,大概包括五个步骤:从“走出去”“走进去”到“请出去”“请回去”,最终实现“留下来”。

 

 

“走出去”是一种态度,要求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和个性表达。

 

 

我想,我们中国艺术要有自己的特色。有些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喜爱模仿西方搞抽象或者古典风格,但抽象艺术不是我们发明的,古典艺术人家也搞了几百年,我们还能够做什么,还能有突破吗?当年多亏黄永玉先生一句话启发了我,我才能够这样坚持自己的风格。过去那种普通的作品我也做得很好,但问题是做得再好,观众看完之后也会忘了哪一件是谁的作品,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,才能让作品有辨识度,让人很难忘记。艺术就是要在几十米外,让人一看就想起那是谁的作品,就像毕加索、达利、梵高那样。同时,要想引发共鸣,雕塑创作应该注重人类的共同情感表达,这样才容易被民众所接受。

2017年在德国汉堡展出的作品《三个女人》

 

 

“走进去”是要进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生活,而非浮光掠影般走过场。坦白讲,有些作品名义上“走出去”,其实就是走过场。如果作品进入不了主流文化,根本没人看,这样的“走出去”没有意义。

 

 

“请出去”指艺术家的作品得到当地主流文化认可后,对方主动邀请其前往展览;“请回去”则指艺术家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,让国外主办方不断邀请其再次到当地展出。这些年我在世界各地做了大量展览,并且作品在不停地更换,每次都有新的补充。每次接到邀请,我都先去当地考察公共艺术空间,感受风土人情,再进行新的构思、设计,确定主题,创作新的作品。比如我在德国汉堡做展览时,我观察到,在这个城市,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约会,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与音乐。这让我产生了灵感,创作了一批跟音乐主题相关的作品。我不会刻意去考虑为什么而创作,但往往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会跟当地环境很协调,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。

 

 

“留下来”则是让作品在当地生根发芽,产生持续的影响力。

 

 

事实证明,好作品确实是能够做到讲好中国故事的。记得在欧洲展览的时候,观众看到我的作品都眼前一亮,有些观众问:“这究竟是来自哪个国家的作品?”我们回答说是中国的。还有很多人不相信地追问:“中国不是严肃死板、没有幽默感、没有笑容的吗,怎么这些作品不是这样的呢?”这些生动的作品,恰恰可以反映时代变化,破除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解,让国外的民众知道,现在的中国可以这么快乐、这么幽默、这么自信,充满了幸福感。

 

 

2018年,我成为全国政协委员。肩负对外交流的使命,带着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,这是我最好的履职实践。与此同时,我又提出《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,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解法》《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,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》《推动中国艺术“走出去”,讲好中华文化故事》等提案,持续针对对外文化交流与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。

2021年11月,许鸿飞带着“肥女”雕塑重返连南瑶寨

 

 

在历经30多个城市巡展后,2020年,我的“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”开始在全国范围巡展,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调研了70多个乡村,做了25场乡村展,还计划到西藏、新疆做展览。时隔11年,2021年我又回到当年的瑶寨举办了一场展览。我想让那些坐过飞机、坐过轮船去过五大洲的作品,重新回到我们的乡村,用这种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艺术带来的快乐和文化熏陶,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。

 

 

“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”走进遵义油菜花田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下一站海外巡展,我想在展品中加入展现乡村美好生活的新作品,让世界认识当代中国乡村新风貌,让更多人接触和拥抱当代中国艺术,让世界通过文艺精品读懂中国。

相关

    暂无信息